第十五节 五行“水”变程 物理“水”流长
2023-12-22 08:32:07
  • 0
  • 0
  • 0

第十五节 五行“水”变程 物理“水”流长

“大禹”一词始见于《尚书·虞书·大禹謨第三》:“皋陶矢厥謨,禹成厥功,帝舜申之。作《大禹》、《皋陶謨》、《益稷》。曰若稽古大禹,曰文命敷於四海,祗承於帝。曰:‘後克艱厥後,臣克艱厥臣,政乃乂,黎民敏德。’”,此中标点符号乃当今以现代思维所加,即便如此,也不可证实“大禹”或“禹”是特定的人名。“禹成厥功”中“厥”字,《说文》释:厥,发石也。照《说文》所释,“禹成厥功”也没有将“禹”解释为特定人名的基本条件。若按文字笔序基本因素组合表意而释“禹成厥功”, 则是对“阳程中原统归延续点(禹)、界变归生、延落点归沿(成)、界分交变、延连延分阳程突出、升延归日轨(厥)、天地间阳程归生(功)”的“统归点界变天地间归生日轨”表呈。至于“禹治水”之说,始于《尚書·夏書·禹貢第一》中:“禹別九州,隨山浚川,任土作貢。禹敷土,隨山刊木,奠高山大川。”和《尚書·虞書·大禹謨第三》中:“帝曰:‘來,禹!洚水儆予,成允成功,惟汝賢。克勤於邦,克儉於家,不自滿假,惟汝賢。……’”。此两处文字所记,被《孟子·卷五 滕文公上》中臆解为:“禹疏九河,瀹济、漯而注諸海,決汝、漢,排淮、泗而注之江,然後中國可得而食也。當是時也,禹八年於外,三過其門而不入,……”和《孟子·卷六 滕文公下》中臆解为:“《書》曰:‘洚水警餘。’洚水者,洪水也。使禹治之。禹掘地而注之海,驅虵龍而放之菹。水由地中行,江、淮、河、漢是也。”

其实,《尚書》之对“禹治水”臆测之源是来自《山海經》之“海内經”尾段:“洪水滔天。鯀竊帝之息壤以堙洪水,不待帝命。帝命祝融殺鯀于羽郊。鯀複生禹。帝乃命禹卒布土以定九州。”我们应当明白,《山海經》中文字的意指与汉代后的沿变之用,有着天壤之别。《山海經》中的“木、火、土、金、水”并不是对物体和物理现象所指,而是对日阳运行时段的位象所指:“木”是对“日出”时段所指;“火”是对“正午”时段所指;“土”是对“下午”时段所指;“金”是对“日落后”时段所指;“水”是对“午夜后”时段所指。到春秋时代,大三圆流入社会,引起“百家争鸣”,将“木火土金水”对号命名向相关物体和物理现象:将由大地“日出现象”所指的“木”,对号命名向“由大地生长出的万物”;将灸烤大地最强烈所指的午时之“火”,对号命名向可烧烤万物的物理现象之“火”;将在延进沿连向大地界线所指的“土”,对号命名向地平面上延连不断的“土壤”;将在大地之下,日轨干下交变延续所指的“金”,对号命名向由大地下矿石变生的物体为“金”;将分生阳阴日程所指的“水”,对号命名向既由大地之下所出又可渗入大地的物体为“水”。

所以,“海内經”尾段之“水”,乃是“五行之水”,不是春秋和汉代后对号命名的“物理之水”,而是对“续连程变、对称延连轨变(洪)轴生分程(水)、续连程变、阳程续变、天干轨程(滔)、延连延分日轨(天),天象日行轨程、变随阳程、归延替生点、轴生交变(鯀)、突辖轨变、干阳交变、轴承统围日轨、统归归延点(竊)、突延变辖、轴分统归(帝)、接连(之)、阳程循环沿绕(息)、大地突延绕替、对称延连延续、阳程沿归承变(壤),沿归点轨日(以)、大地延分围绕大地(堙)、续连程变、对称延连轨变(洪)、轴生分程(水),延变(不)、复生阳沿、大地延轴归生点(待)、突延变辖、轴分统归(帝)日轨延绕、沿轴归生(命),突延变辖、轴分统归(帝)日轨延绕、沿轴归生(命)、突延轴变、围绕分沿(祝)延绕统归、交变承轴、轴分围绕延续点(融)、交变干生、轨迹交互(殺)天象日行轨程、变随阳程、归延替生点轴生交变(鲧)天干归生(于)、延归程变替随(羽)、突延轨变、交互延变归附(郊),天象日行轨程、变随阳程、归延替生点、轴生交变(鲧)阳延绕界天象沿袭(复)、分承处(生)、阳程中原统归延续点(禹),突延变辖、轴分统归(帝)、归沿延围分沿(廼)日轨延绕、沿轴归生(命)、阳程中原统归延续点(禹)突延日轨、替随界轴(卒)、阳延轴分统归(布)、大地(土),沿归点日轨(以)、突辖延连、轴承日轨(定)阳程延归沿袭(九)阳程随轴分沿突设点(州)。”的表呈。

《山海經》其实就是对“山經”与“海經”的天阳、地阴合为一体的分别陈述,“山經天陽”是对立体的白日(日陽東升西落)、黑夜(日陽西落東升)的时序划分;“地陰海經”是沿变为平面的,以河轴为界分开九州八卦、十二地支与十天干九鼎八卦的融合记呈。“中山經”与“南、西、北、東,大荒東、南、西、北”经陈述了“天干五行”由“八卦”沿变的原理,着重于对“天阳九鼎” 时序划分的陈述。“海內經”是对大地统归日轨的天阳、地阴合为一体的陈述。“海内經”与“海内南經、西經、北經、東經”,是对大地上(白日)日行轨程的记陈;海外南、西、北、東”,是对大地下(夜间)日行轨程的记陈。特别应当明白的是:“山經”对“天干”现象的陈述,是以立体的日圆轨道划分时序的,它的“界轴”是“大地东、西方”日升、落的边沿;“海經”对“地支”现象的陈述,是以平面的中原大地,它的“界轴”是“黄河风陵渡至入海口”的“圆直径”。这种喻比沿变即是流传的“大禹治水”。我们必须明白:五行之“水”是对“时序轴生分程”的“午夜”表达,并非物理之“水”,“大禹治水”是对“延分日轨(大)阳程中原统归延续点(禹)、续连程变、归延点围绕(治)、轴生分程(水)”于平面的中原大地融为一体的记述。不可以物理之“水”,当做五行之“水”去释解“大禹治水”,所谓的“禹疏九河,瀹济、漯而注诸海,决汝、汉,排淮、泗而注之江,然后中国可得而食也。当是时也,禹八年于外,三过其门而不入,……”等沿变之说,纯属臆想而来的虚构。

我们再来探究“禹”字的造字原理,和在《山海經》中所用,并不是特定人名的具体所指。

“禹”字是由“風”字沿变而来。“風”字是为“升、延、归、沿阳程轴分围绕延续点”的“春(堃阳)、秋(乾阴)”范围的中点特指而造,乃是阳、阴两极相对的正中点所指,故而有“春風、秋風”两极对称的称谓,也才有后来形容动荡变乱的“春秋”时代称谓。“禹”字就是为将“風”的这种阳、阴两极相对融合归为一体,呈现“将阳程轴分围绕、统归在延续点”指意而变生的字符。说通俗点,“風”是无穷大的立体天象阳、阴两极相对的具象所指,“禹”是变无穷大的立体天象,为平面统归中原阳、阴两极,相对统归划分延续点的具象所指。

《山海經》中有“禹父之所化、禹曰天下名山、禹杀相柳、禹厥之三仞三沮、禹所积石之山、一曰禹令竖亥、入禹所导积石山、禹攻云雨、有禹攻共工国山、名曰禹所积石、禹生均国、禹湮洪水、禹湮之三仞三沮”和前边所举出的“海内經”中的组合表意之用。将所有“禹”字符都以“基因意指汇聚”法理解,它们就是对“阳程中原统归延续点”的呈述。同样在《山海經》中的“禹”意是一理贯通的,它没有一处可证是对特定人名所指。

所以,春秋和汉代所陈述的“大禹治水”故事,是对《山海經》中文字不解,而臆断歧解编撰的传说故事,不可信以为真的沿承而用做考古依据。

 
最新文章
相关阅读